摘要:简要介绍了量子程序设计语言NDQJava的一个处理系统.其特点是:程序中经典部分之处理借助Java系统,着重考虑量子部分之处理.该处理系统遵循编译-解释的途径,由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与代码转换程序以及量子汇编与解释程序3部分组成.文末还给出了示例,该系统已于2006年6月底在经典计算机上模拟实现.
摘要:抽象解释(abstract interpretation)理论是Cousot.P和Cousot.R于1977年提出的程序静态分析时构造和逼近(approxiamation)程序不动点语义的理论.描述了程序语义基于Galois连接的抽象解释理论框架,讨论了基于抽象解释理论的程序变换、程序安全性验证和活性性质验证这3种典型的应用,并指出了基于抽象解释理论的程序验证的主要研究方向.
陈振宇 , 陶志红 , KLEINE BüNING Hans , 王立福
摘要:提出一个结合变量抽象和有界模型检测(BMC)的验证框架,用于证明反例不存在或输出存在反例.引入变量极小不可满足(VMU)的数学概念来驱动抽象精化的验证过程.一个VMU公式F的变量集合是保证其不可满足性的一个极小集合.严格证明了VMU驱动的精化满足抽象精化框架中的两个理想性质:有效性和极小性.虽然VMU的判定问题和极小不可满足(MU)一样难,即DP完全的,该案例研究表明,在变量抽象精化过程中,VMU比MU更为有效.
摘要:对近年来聚类算法的研究现状与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对近年来提出的较有代表性的聚类算法,从算法思想、关键技术和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另一方面选择一些典型的聚类算法和一些知名的数据集,主要从正确率和运行效率两个方面进行模拟实验,并分别就同一种聚类算法、不同的数据集以及同一个数据集、不同的聚类算法的聚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通过综合上述两方面信息给出聚类分析的研究热点、难点、不足和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上述工作将为聚类分析和数据挖掘等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要:确定数据集的聚类数目是聚类分析中一项基础性的难题.常用的trail-and-error方法通常依赖于特定的聚类算法,且在大型数据集上计算效率欠佳.提出一种基于层次思想的计算方法,不需要对数据集进行反复聚类,它首先扫描数据集获得CF(clustering feature,聚类特征)统计值,然后自底向上地生成不同层次的数据集划分,增量地构建一条关于不同层次划分的聚类质量曲线;曲线极值点所对应的划分用于估计最佳的聚类数目.另外,还提出一种新的聚类有效性指标用于衡量不同划分的聚类质量.该指标着重于簇的几何结构且独
摘要:现有的关系学习研究都是基于完备数据进行的,而现实问题中,数据通常是不完备的.提出一种从不完备关系数据中学习概率关系模型(probabilistic relational models,简称PRMs)的方法——MLTEC(maximum likelihood tree and evolutionary computing method).首先,随机填充不完备关系数据得到完备关系数据.然后从每个随机填充后的数据样本中分别生成最大似然树并作为初始PRM网络,再利用进化过程中最好的网络结构反复修正不完备数据集,最
摘要:特征选择在文本分类中起着重要作用.文档频率(document frequency,简称DF)、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简称IG)和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简称MI)等特征选择方法在文本分类中广泛应用.已有的实验结果表明,IG是最有效的特征选择算法之一,DF稍差,而MI效果相对较差.在文本分类中,现有的特征选择函数性能的评估均是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即完全是基于经验的方法.特征选择是选择部分最有区分类别能力的特征,为此,给出了两个特征选择函数需满足的基本约束条件,并提
摘要:近年来,超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QoS体系结构已成为计算机网络领域和通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调研了相关的主要研究项目,通过对重点项目和国外该领域相关论文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出未来B3G(beyond 3rd generation)系统QoS体系结构应是一种全IP的、层次化的、端到端的QoS体系结构,它应具有集成性、可管理性、可扩展性、自适应性和动态资源管理等特点.最后提出了B3G系统QoS体系结构的基本设计原则,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摘要:数据存取,也称信息中介,是指生产者(传感器节点)将产生的感知数据按照某种策略存放在特定的位置上,而消费者(基站、用户、传感器节点)将查询请求按照对应策略路由到数据存放位置获得感兴趣的数据.利用数据速率和地理位置信息来减少网状拓扑结构传感器网络中数据存取的代价.首先,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建模为"一对一"(一个生产者,一个消费者)、"多对一"(多个生产者,一个消费者)、"多对多"(多个生产者,多个消费者)3种模型来对存取代价进行分析.其次,基于上述模型,提出利用数据速率和地理位置来确定数据存放位置的自适应
摘要:WMN(wireless mesh network)网络环境中,网络拓扑结构的改变或无线冲突的发生,都可能导致作为信任值评估证据的样本空间不一定完整和可靠,使得现有的信任评估模型不能应用其上.为了解决WMN网络节点间信任评估问题和建立信任关系,在研究现有信任模型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不确定性度量极小化的信任模型.模型引入可信任度因子,根据网络实际情况,弱化证据样本空间不一定完整和可靠对信任值评估的影响,使得信任评估值的修正量在全局范围内达到最小.仿真实验与基于证据理论的信任评估模型进行了对比
摘要:提出一种协同工作式的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拥塞控制改进协议C3P(cooperant congestion control protocol),通过C3P源端检测RTT(round trip time)延时信息和路由器反馈的1 bit显式预测信息来判断网络拥塞状态,自适应地调节拥塞窗口.仿真实验表明,C3P协议能够有效地适应这种高带宽延时网络的传输特性,以保证网络获得更优的链路利用率、TCP友好
摘要:分布式信息检索的文档集合划分方案的评价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良好的评价标准.从文档集合划分问题本身出发,给出了两个划分模型来刻画文档集合划分问题,从而使这两个模型可以作为文档集合划分的有效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类Huffman编码的模型快速求解算法,可以求出在给定查询测试集情况下的最优文档划分方案,该方案可以作为其他文档划分方案的参考.实验表明,两个文档划分模型可以成为有效的文档集合划分评价标准.
摘要:实用的组播计费机制是IP组播能够在域间得以广泛部署的前提条件.从不同参与者的角度讨论了IP组播的3种典型的服务模型及其相应的可实施的计费策略.这3种模型代表了域间组播的多种可能情况,它们是ICP-USER模型、ICP-ISP模型以及ICP-ISP-USER模型.分析了每种模型所对应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以及提出算法的复杂性等.整个Internet被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该工作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尊重各个参与者的目的和利益,使得Internet的自组织特性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Internet中"生态链"的长期、稳
摘要:就同时包含了有线链路和无线链路的异构网络上的实时应用,提出了一种满足其端到端服务质量(QoS)需求的无线网络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调度算法(real-time cross-layer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简称RTCLA).该算法采用跨层的思想,结合了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简称AMC)技术和选择性自动请求重传(selective repeat-aut
摘要: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协议的安全是Internet路由系统安全的关键.目前已提出多种BGP安全机制,但都未能得到部署.对BGP安全机制的部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利用AS(autonomous system)结构的Rich-Club特性,提出AS联盟的概念,设计了一种BGP安全机制:SE-BGP(security enhanced BGP).SE-BGP采用基于AS联盟的安全体系结构,使用一种具有分布式认证中心的新的信任模型——TTM(translator trust m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