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学报  2023, Vol. 34 Issue (6): 2526-2542   PDF    
图卷积网络的抗混淆安卓恶意软件检测
吴月明1,2,3 , 齐蒙1,2,3 , 邹德清1,2,3 , 金海1,4     
1. 大数据技术与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2. 分布式系统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4;
3. 华中科技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4.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自安卓系统发布以来, 由于其开源、硬件丰富和应用市场多样等优势, 该系统已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手机操作系统. 同时, 安卓设备和安卓应用的爆炸式增长也使其成为96%移动恶意软件的攻击目标. 在现有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中, 忽视程序语义而直接提取简单程序特征的方法, 其检测速度快但精确度不够理想, 将程序语义转换为图模型并采用图分析的方法, 其精确度虽高但开销大且扩展性低. 为了解决上述挑战, 将应用的程序语义提取为函数调用图, 在保留语义信息的同时, 采用抽象API技术将调用图转换为抽象图, 以减少运行开销并增强鲁棒性. 基于得到的抽象图, 以Triplet Loss损失训练构建基于图卷积网络的抗混淆安卓恶意软件分类器SriDroid. 对20 246个安卓应用进行实验分析后发现: SriDroid可以达到99.17%的恶意软件检测精确度, 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关键词: 安卓恶意软件    抗混淆    函数调用图    抽象API    图卷积网络    
Obfuscation-resilient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Based on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s
WU Yue-Ming1,2,3 , QI Meng1,2,3 , ZOU De-Qing1,2,3 , JIN Hai1,4     
1.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System (Key Laboratory of Services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System, Ministry of Educ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2.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Distributed System Security, Wuhan 430074, China;
3. School of Cyb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4.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lease of Android, it has become the most widely used mobile phone operating system in the world due to its advantages such as open source, rich hardware, and diverse application markets.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Android devices and Android applications (app for short) has made it a target of 96% of mobile malware. Among current detection methods, the direct extraction of simple program features, ignoring the program semantics is fast but less accurate, and the conversion of semantic information of programs into graph models for analysis improves accuracy but has high runtime overhead and is not very scalable.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e program semantics of an App is distilled into a function call graph and the API call is abstracted to convert the call graph into a simpler graph. Finally, these vectors are fed into a 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 (GCN) model to train a classifier with triplet loss (i.e., SriDroid). After conducting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20 246 Android apps, it is found that SriDroid can achieve 99.17% malware detection accuracy with sound robustness.
Key words: Android malware    obfuscation-resilient    function call graph    abstract API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 (GCN)    

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 移动应用程序凭借其功能多样性以及能够提供便捷服务等优点, 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结果显示, 截至2022年6月, 有99.6%的网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上网[1]. 根据360安全实验室发布的2022年第1季度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2], 2022年第1季度, 360安全大脑在网络上共截获移动端新增恶意程序样本约499.0万个, 平均每天截获新增手机恶意程序样本约5.5万个. 为了保护安卓系统的生态和提高用户体验, 设计高效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迄今为止, 已有多种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被提出. 传统上的基于权限[3]和API[4]的检测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的优势, 但是由于未考虑程序的语义信息, 其检测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并且容易被攻击者通过代码混淆技术加以攻击. 为了获得更精确的检测效果, 也有研究者将程序语义抽象成不同的图模型[5, 6], 并采用图分析方法来检测恶意软件. 然而, 图的相似性度量属于NP难问题, 随着安卓应用越来越复杂, 图相似性的计算会产生难以接受的运行开销. 整体而言, 现有的恶意软件检测系统主要存在如下3个缺点.

● 缺乏语义信息: 基于字符串的特征不足以区分正常应用和恶意应用. 例如: 用于获取位置信息的敏感APIgetLastKnownLocation(·)在恶意应用和正常应用中均被广泛使用, 在不考虑完整语义信息的情况下, 检测准确率较低[7];

● 鲁棒性差: 基于权限、字符串、API的检测方法由于仅在应用中检索是否存在相关特征, 导致简单的代码混淆都可以使其失效. 例如: 经过研究者的设计, 通过对恶意软件样本的源文件进行很小的扰动, 即可让检测器的检测效果大幅下降[8];

● 可扩展性低: 基于图分析的方法在检测恶意软件方面效果较为理想, 然而高开销的程序分析以及复杂的图分析使得这些方法的扩展性较低. 例如: MaMaDroid基于函数调用图进行恶意软件检测, 但是由于高额的运行开销和内存占用, 使其可扩展性较低[9].

为了解决上述挑战, 本文提出了基于图卷积网络的抗混淆安卓恶意软件分类器SriDroid. SriDroid首先采用静态分析技术提取应用的函数调用图, 从而保留应用的程序语义; 然后, 对函数调用图中的函数进行抽象处理, 将函数转化成对应的类(class)、包(package)或者家族(family), 以此构建出更为简单的抽象图; 最后, 以Triple Loss对比损失训练图卷积网络分类器. 为了考虑更全面的语义信息, SriDroid使用包含结构信息的函数调用图来分析应用的行为, 并进一步通过图卷积网络聚合邻居特征, 从而提升检测的准确性. 而抽象图的提取和Triple Loss对比损失的应用, 使得SriDroid在抵抗代码混淆方面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同时还降低了图的复杂度, 使得SriDroid的检测流程有着更低的运行开销和更好的扩展性.

为了测试SriDroid在安卓恶意软件检测上的实际效果, 实验从AndroZoo[10]以及Virushare[11]中一共下载了10 757个正常应用和9 489个恶意应用, 并从有效性、鲁棒性以及扩展性这3个方面分别对SriDroid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分析. 在有效性方面, SriDroid实现了99.17%的恶意软件检测精确度; 在鲁棒性方面, SriDroid可以抵抗大部分的代码混淆; 在扩展性方面, SriDroid分析一个应用的平均时间为4.6 s.

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

(1) 首先, 本文提出了基于抽象图分析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 采用图卷积网络作为分类器;

(2) 其次, 本文设计了SriDroid, 一个包含程序语义、抗混淆和可扩展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系统;

(3) 最后, 本文测试了SriDroid的检测效果, 通过实验分析10 757个正常应用和9 489个恶意应用, 发现SriDroid可以获得99.17%的恶意软件检测精确度, 而其他对比系统: PerDroid、Drebin、MaMaDroid和IntDroid的检测精度分别为94.01%、95.81%、96.13%和96.72%.

本文第1节介绍安卓恶意软件检测的相关方法和研究现状. 第2节具体介绍恶意软件检测器SriDroid. 第3节从有效性、鲁棒性和扩展性这3个方面介绍SriDroid的实验结果. 第4节总结全文.

1 安卓恶意软件相关工作

根据提取特征的类型, 现有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基于语法特征的方法和基于语义特征的方法.

1.1 基于语法特征的方法

为了实现快速的恶意软件分析, 一些研究者只考虑程序的语法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应用程序的权限、API、组件和元数据等.

(1) 基于权限、API和组件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

权限是一种安全机制, 针对应用自身而言, 它可以限制程序内部某些具有限制性特性的功能使用; 针对不同的应用, 它可以限制不同应用之间的组件访问. 例如: 一个应用软件如果要使用网络, 则需要申请网络相关权限INTERNET. 基于权限分析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会从安卓应用的配置文件AndroidManifest中提取权限信息, 并将它们作为特征来训练分类器.

Wang等人[12]应用3种不同的特征排序算法(互信息、相关系数和T检验)将安卓应用的权限进行了风险评估; 同时, 采用前向选择和主成分分析来识别更有风险的权限子集, 并利用这些权限子集构建特征向量以训练机器学习模型. 此外, 为了获得更高效的实验结果, Li等人[13]分别针对提取的权限进行模式挖掘, 并采用这些权限组成的模式来检测恶意软件.

Zhou等人[4]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DroidRanger. 对于已知的恶意软件, DroidRanger开发了一种基于权限信息的行为足迹方案进行检测. 对于未知的恶意软件, DroidRanger结合远程代码的加载情况和软件的动态执行信息, 采用启发式方法定义恶意软件的可疑行为, 并最后使用这些预定义的行为规则来识别未知恶意家族的恶意行为.

为了使应用程序与开发人员更方便地访问安卓系统的特定例程, 而无需访问源码或理解系统内部的实现细节, 安卓定义了一些函数并提供外部接口, 这些函数就是安卓API. API相较于权限而言是一种粒度更细的特征. 因此, 为了实现更精确的恶意软件检测, 一些研究者从应用中提取不同类型的API, 并以此作为特征来训练机器学习模型. 例如, Asfer等人[14]通过静态分析提取了5种不同类型的API: 应用相关API、安卓框架API、DVM (Dalvik virtual machine)相关API、Linux系统调用API和工具API, 并利用这些API训练模型, 并以此检测恶意软件.

Zhao等人[15]通过动态分析记录应用执行的系统调用API, 并以此作为特征训练机器学习模型. 此外, 为了进一步提升恶意软件检测的效果, 一些研究者[16]将权限和API进行组合. Kouliaridis等人[17]通过提取权限和Intent信息作为安卓恶意软件的有效特征, 并将PCA和t-SNE集成于基本模型, 发现两种转换都能显著提高每个基本模型以及所构建的集成的性能, 最终在AndroZoo数据集上分别获得了95.1%和91.7%的AUC和准确率.

Cai等人[18]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权重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方法JOWMDroid, 通过权重映射和分类器参数的联合优化, 从Android应用中提取8个特征类别, 然后利用IG算法筛选出最重要的特征. JOWMDroid采用3个基础模型计算每个特征的权重, 然后设计了5个权重映射模型, 将初始权重映射到最终权重, 并最终利用差分进化算法对权重映射模型和基础模型的参数进行联合优化.

除了权限和API之外, 繆小川等人[19]还发现, 应用配置文件AndroidManifest中的Intent和组件信息以及应用代码中的一些字符串也可以作为检测恶意软件的有效特征. 例如: Arp等人[20]和Daoudi等人[21]不仅从配置文件中提取权限、组件、Intent信息(例如重启手机后触发恶意行为的BOOT_COMPLETED)和硬件信息(例如GPS和网络模块), 还从应用代码中提取关键API、使用的权限、可疑API和网络地址信息(例如IP地址和URL), 并将这8种不同类型的特征集合在一起来训练分类器.

刘玮[22]通过对比安卓应用权限, 发现安卓应用Intent信息是识别安卓恶意应用程序的一个有效特征. 超凡等人[23]融合权限、API调用、Intent Filter的action属性以及数据流等多种风险因素, 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对因素子集进行权重分配, 以此评估安卓应用的真实安全风险.

(2) 基于元数据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

除了权限、API和组件特征之外, 一些研究者还会提取和应用程序代码无关的其他信息(下载量、功能描述、大小、版本号等)来检测恶意软件.

Teufl等人[24]将爬取应用的多种元数据信息作为特征, 包括最后一次的修改时间、应用价格、详细的描述信息、所属类别、应用下载量、用户评级、安装包大小、截图数量、包名信息、版本号、开发者ID以及联系方式等.

Corla等人[7]采用聚类分析对应用的描述信息进行主题分类, 一共划分为29个主题, 包括游戏、TV、音乐、语言等, 然后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不同的分析. 例如: 如果一个社交应用程序调用了API函数URL. openConnection(·)来连接网络, 这属于一个正常现象; 而一个相机应用程序如果调用了这个API, 则会被判定为可疑应用. 该方法将应用的描述信息和本身行为相结合进行了分析, 以此在不同主题下挖掘可疑应用.

Fan等人[25]提出了基于安全技术博客分析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CTDroid, 从大量与恶意软件相关的技术博客中抽取出与恶意行为相关的敏感特征, 并以此来检测恶意软件.

Pandita等人[26]提出的WHYPER是第一个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安卓应用危险等级评估工具. WHYPER会分析应用程序中的3种权限(READ CONTACTS、READ CALENDAR和RECORD AUDIO)是否被申请, 并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对应用的描述进行分析. 通过判断描述中是否包含读取通信录、读取日程表和录音功能的相关语句, WHYPER可以发现是否存在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1.2 基于语义特征的方法

为了实现更为高效的恶意软件分析, 研究人员会执行程序分析以提取相关的语义特征, 这类特征一部分以图的方式加以展示, 一部分以数据流的方式进行分析.

(1) 基于图分析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

为了在保留程序语义的基础上提高特征的鲁棒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程序语义表示为图, 并采用图分析来检测恶意软件. 常用的图模型根据节点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 节点为函数的函数调用图、节点为基本块的控制流程图和节点为语句的数据依赖图等. 根据节点类型的不同, 这些图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粒度: 粗、中等和细. 粒度较粗的图主要以视图、包和类作为分析对象, 粒度中等的图主要以API和函数作为分析对象, 粒度更细的图主要以基本块和语句作为分析对象.

Chen等人[27]提出的MassVet分析的是应用程序的视图, 它将所有视图组合成一个有向加权的UI图. 一个视图到另一个视图的过渡关系可以表示为视图之间的导航关系. UI图中的每个节点代表应用的一个视图, 节点之间边的权重由活动小部件(具有适当事件响应操作的控件)的数量决定, 数量越多, 权重越大.

Feng等人[5]提出的Apposcopy通过对软件进行语义签名分析来判断其是否为恶意软件, 用于识别会窃取用户隐私数据的恶意软件. 为了保留应用的语义信息, Apposcopy采用静态分析将应用的组件类型信息、控制流信息和数据流信息表示为一种新型的调用图形式, 并开发了一种用于表征恶意软件家族语义行为的高级语言, 最后, 以此来检测已知恶意软件家族中的恶意软件.

Feng等人[6]在2017年将Apposcopy进行了改进, 并提出了Astroid. Astroid可以从恶意软件家族的极少数样本中自动学习到该家族的语义签名, 其关键思想是: 将恶意软件的语义表示为一个组件间调用图, 并在恶意软件家族的所有已知实例之间寻找最大的可疑公共子图, 最后采用近似子图匹配算法来判断应用程序是否与某些恶意软件家族的语义签名相符合: 如果符合, 则认为是属于该家族的恶意软件.

Wu等人[28]提出的HomDroid将应用的程序语义抽象成对应的函数调用图, 视其为社交网络, 并分析网络中正常子图和敏感子图之间的同质性, 以挖掘恶意子图, 基于聚合的恶意子图, 采用网络三元组分析技术, 提取相关的语义特征并以此训练机器学习模型, 实现对隐蔽型恶意软件的检测.

He等人[29]提出的MsDroid首先通过静态分析获取应用的函数调用图, 然后针对敏感API分析相关的代码片段, 并以此构建行为子图集. 由于恶意代码一般是在围绕敏感API的几个片段中得以实现, 因此, 子图集的片段表示方法能够对应用程序的敏感行为进行建模. 获得子图集之后, MsDroid会训练一个图神经网络来训练分类器, 并以此识别恶意行为.

Zhang等人[30]提出的DroidSIFT通过分析敏感API之间的上下文语义来构建API依赖图, 上下文语义信息通过入口点发现、调用图分析和前向后向数据流分析的方式进行提取. 构建完API依赖图之后, DroidSIFT采用图相似性匹配算法来进行恶意软件检测.

Hou等人[31]提出的HinDroid从反编译得到的smali代码中提取API调用, 并将这些API调用转换成一组全局整数ID来表示相应API调用的静态执行顺序. 获取整数ID后, HinDroid会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是否属于相同的smali代码块、是否具有相同的包名称和是否使用了相同的调用方法等. 通过集合整数ID间的关系, HinDroid构建了一个异构信息网络, 用于分析网络中的元路径, 从而检测恶意软件.

Mariconti等人[9]提出的MaMaDroid首先通过静态分析获取应用程序的函数调用图, 然后提取图中所有函数序列, 并将函数抽象到对应的包或家族. MaMaDroid通过抽象后的序列建立一个马尔可夫链模型来表示函数之间的转换概率, 并进一步将转换概率作为特征输入机器学习模型以训练分类器. 类似地, Wu等人[32]提出的MalScan从提取到的函数调用图上分析敏感API的不同中心性, 并以此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来检测恶意软件.

Yumlembam等人[33]提出的VGAE-MalGAN首先提取应用的API调用图并分析图中API的中心性, 然后采用图神经网络对这些API进行图嵌入以获取对应的特征向量, 最后, 结合Permission和Intent训练用于安卓恶意软件分类的多种机器学习模型.

Crussell等人[34]提出的DNADroid通过分析程序代码之间的数据流关系来构建数据流图, 从而进行细粒度的恶意软件分析. 其构建的数据流图由程序的语句代码组成, 语句之间的边表示两者之间的数据依赖关系.

(2) 基于数据流分析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

恶意软件的一大典型恶意行为是获取用户的隐私信息, 导致用户隐私泄露. 为了检测这一类行为, 研究者采用数据流分析技术来记录敏感数据在应用程序中的流转: 如果发生异常流转, 则判定为恶意程序. 主流的数据流分析技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Arzt等人[35]提出的FlowDroid是第一个采用静态数据流分析技术来检测安卓应用隐私泄露的工具. FlowDroid的分析对象主要包括应用的字节码以及配置文件, 具有上下文敏感、流敏感、域敏感和对象敏感等特性. 因此, FlowDroid可以精确地构建完整的安卓生命周期, 包括在应用程序中正确处理回调和用户定义的UI窗口小部件.

王蕾等人[36]提出的FlowDroidSP利用稀疏优化方法对静态污点分析中无关联的传播进行消除, 以达到时间和空间的开销优化. 实验结果表明: FlowDroidSP与原FlowDroid相比, 在非剪枝模式下, 具有平均4.8倍的时间加速和61.5%的内存降低; 在剪枝模式下, 具有平均18.1倍的时间加速和76.1%的内存降低. 此外, 为了分析安卓生态系统中第三方SDK的安全漏洞, 马凯等人[37]集合了不同的工具(如FlowDroid), 一共分析了市场上流行的129个第三方SDK, 通过实验, 发现超过60%的SDK中含有各种安全漏洞.

Li等人[38]提出的IccTA可以在两个组件之间进行数据流分析, 并充分建模生命周期和回调方法以检测基于组件间通信的隐私泄漏. IccTA利用IC3[39]等分析Intent相关的字符串并找到Intent的目标之后, 会利用FlowDroid进行污点追踪以检测隐私泄露状况.

Nan等人[40]提出的UIPicker和Huang等人[41]提出的SUPOR均通过解析UI界面的相关文件来识别用户输入是否为敏感数据, 并会对判定为敏感数据的数据流进行追踪, 只要发现这些数据以明文形式或不安全的SSL形式保存或者发送至网络, 就认为发生了隐私泄露.

Enck等人[42]提出的TaintDroid采用动态数据流分析技术实时监控应用的敏感数据. 当敏感数据被发送至网络时, TaintDroid会标记数据并记录传输的应用程序以及数据被传输的目的地, 从而为用户提供实时监控与反馈. 这样, 用户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应用程序正在做什么, 从而识别出行为异常的应用程序. 为了方便用户自定义敏感数据, Hornyack等人[43]改进了TaintDroid, 并提出了AppFence, AppFence实现了对用户自定义隐私数据的实时拦截, 以达到隐私保护的目的.

总体而言, 基于语法特征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分析速度快, 但是由于未考虑程序的语义信息, 并且大部分都是以字符串的形式存在, 因此容易被攻击者通过混淆技术攻击. 基于语义特征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中, 基于图分析的检测方法效果好、鲁棒性高, 可以检测更多的恶意软件, 但是由于程序分析和图分析的开销都大, 扩展性并不理想; 基于数据流分析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在针对特定恶意行为时效果最好, 但是由于恶意软件的恶意行为多样化, 会出现误报和漏报现象. SriDroid属于语义特征中基于图分析的检测方法, 但不同于传统检测技术之处在于: SriDroid通过对节点进行抽象化以减少图的大小, 并基于Triplet Loss对比损失训练一个图卷积网络分类器, 从而具有了更高的分析准确性、更强的鲁棒性和更好的扩展性.

2 系统介绍

这一节介绍本文提出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SriDroid.

2.1 系统总览

如算法1、算法2和图 1所示, SriDroid分为两个阶段: 训练阶段和预测阶段. 每个阶段包含4个步骤: 静态分析、图抽象化、特征向量提取和模型的训练/预测.

图 1 系统总览

● 静态分析: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保留安卓应用的程序语义. 主要步骤是, 采用静态分析技术提取应用的函数调用图. 输入是一个安卓应用, 输出是应用对应的函数调用图;

● 图抽象化: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将图变得更具有鲁棒性, 以抵抗代码混淆. 主要步骤是: 将调用图中的节点抽象成对应的类, 并构建成一个类图. 输入是一个函数调用图, 输出是对应的抽象图(类图);

● 特征向量初始化: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获取图中节点的初始特征向量. 主要步骤是: 采用One-Hot编码方式, 按照节点的不同类型为节点赋予初始特征向量. 输入是一个抽象图, 输出是节点的初始特征

向量;

● 模型的训练/预测: 这一阶段的目的在训练阶段是训练一个恶意软件分类器, 在预测阶段是应用训练好的模型检测应用是否为恶意软件. 主要步骤是: 基于抽象图和节点的初始特征向量, 基于Triplet Loss对比损失训练一个图卷积网络分类器, 并以训练好的分类器检测恶意软件. 输入是抽象图和节点初始特征向量, 在训练阶段的输出是训练好的图卷积网络模型, 在预测阶段的输出是0或1的预测标签, 0表示是正常软件, 1表示是恶意软件.

算法1. 训练阶段模型训练算法.

输入: A: 安卓应用程序, L: 程序对应的标签;

输出: MGCN: 训练好的GCN模型.

1. G=GetFunctionCallGraph(A)   //获取应用程序的函数调用图G

2. Gabs=GetAbstractGraphh(G)   //按照class, package或者family层级进行图抽象, 获得抽象图Gabs

3. V=GetOneHotVector(Gabs)   //对所有图进行遍历, 获取节点的One-Hot向量编码V

4. A=GetAdjustDict(Gabs)   //将图结构表示为邻接矩阵A

5. for each Batch in GCN(A, V, L):

6. Batchpos=GetPositiveSample(Batch)   //从训练集获取与输入样本相同标签的数据作为正样本

7. Batchneg=GetNegtiveSample(Batch)   //从训练集获取与输入样本不同标签的数据作为负样本

8. Loss=GetTripleLoss(Batch, Batchpos, Batchneg)   //带入计算Triple Loss, 并反向传播优化模型

9. end for

10. 结束训练返回模型MGCN

算法2. 测试阶段安卓恶意软件检测算法.

输入: A: 待检测的安卓应用程序, MGCN: 训练好的GCN模型;

输出: O: 对待检测应用的预测标签.

1. G=GetFunctionCallGraph(A)   //获取应用程序的函数调用图G

2. Gabs=GetAbstractGraphh(G)   //按照class, package或者family层级进行图抽象, 获得抽象图Gabs

3. V=GetOneHotVector(Gabs)    //对所有图进行遍历, 获取节点的One-Hot向量编码V

4. A=GetAdjustDict(Gabs)   //将图结构表示为邻接矩阵A

5. O=MGCN(A, V)

6. 结束测试返回预测标签O

2.2 静态分析和图抽象化

静态分析的目的是提取安卓应用的函数调用图. 函数调用图中, 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函数, 可以是API调用或用户定义的函数. SriDroid的静态分析过程是基于一个安卓逆向工具(Androguard[44])实现的, Androguard在不考虑程序上下文和流敏感的情况下, 可以提取一个更加简洁的函数调用图.

在提取函数调用图之后, SriDroid会对调用图进行抽象化以构建鲁棒性更强的抽象图. 具体而言, SriDroid会将调用图中的节点抽象成对应的3个不同级别的抽象标签class、package或者family. 如图 2所示: 一个API由冒号左边的class和冒号右边的method组成, 不同的method代表着不同的行为. class又分为3部分: 第1部分表示family类别, 前两部分一起表示package类别, 3个部分合在一起表示一个class.

图 2 API调用

为了获得抽象标签的集合, 本文以安卓官方给出的class列表[45]作为分析对象, 最终获得5 971个class、387个package和9个family, 并将这些抽象标签作为白名单. 只有当函数调用图中函数的抽象标签出现在白名单中时, 程序才会将该函数抽象成对应的class、package或者family, 否则会抽象成“other”. 在该过程中, 一方面, 将API进行抽象化会带来一些误差, 导致不同功能的函数会被抽象至同一个标签; 另一方面, 恶意软件在执行恶意行为时, 一般会调用敏感API. 因此, 为了减小针对恶意行为表征的误差, SriDroid没有对敏感API进行抽象处理. 从实验结果上来看, SriDroid在鲁棒性上得到了增强; 同时, 在对恶意行为的表征上没有出现较大的误差, 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整体而言, 函数的抽象化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1) 首先, 判断函数是否为敏感API: 若不是敏感API, 则进行下一步; 否则, 不进行处理;

(2) 然后, 根据所需抽象层级, 通过正则处理, 将函数的class、package或者family提取出来. 抽象出的标签如果在白名单中, 则将其抽象为对应的标签; 否则, 抽象为“other”.

本文一共选择了3个不同的敏感API子集[46]: 第1个子集是与恶意软件相关性最高的260个敏感API, 第2个子集是112个与危险权限相关的敏感API, 第3个子集是70个与敏感操作相关的敏感API. 通过计算这3个API子集的并集, 可以获得426个敏感API. 如图 3所示: 以class抽象层级为例, 由于节点4和节点5是敏感API, 所以不对其进行抽象处理; 节点1和节点3的class不在白名单之中, 所以将其转换成other; 节点2和节点6的class相同, 均为java.lang.Throwable, 由于该class在白名单之中, 所以将它们抽象成java.lang. Throwable.

图 3 图抽象化和特征提取

此外, 为了阐明抽象之后的图具有更高的鲁棒性, 图 3中还展示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程序被混淆之后, 混淆工具主要的操作是在代码中插入了无用代码. 如图 3所示, 主要在函数A(·)和函数B(·)之后分别插入了两个没有意义的函数. 在计算比较原始调用图和混淆调用图以及原始抽象图和混淆抽象图之间的图编辑距离之后, 发现抽象图的距离更小, 具体结果见表 1. 对于原始调用图, 混淆前、后图之间的编辑距离为18, 而抽象化之后, 图编辑距离减少至2. 这个结果也说明, 抽象图在对抗混淆上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表 1 混淆前、后图之间的编辑距离

2.3 特征向量初始化

在获得函数调用图的抽象图之后, SriDroid没有采用传统复杂的图分析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而是采用One-Hot编码方式为图中所有节点赋予一个初始化的特征向量, 这样可以规避高开销的图分析, 使得后续的恶意软件检测更为高效.

具体而言, 针对抽象图的集合, 首先对所有图中的节点进行一次遍历, 并将它们按照预先设定的编号加以保存, 从而构建一个节点字典. 字典的长度即所有节点的种类数, 表示为Num_node. 在初始化节点特征向量的过程中, 对于每个节点, 先初始化一个长度为Num_node的全0特征向量, 然后根据其在节点字典中的索引, 在相应的特征向量位上赋1, 从而生成了维度均为Num_node的节点初始特征向量.

2.4 模型训练和预测

构建特征向量之后, SriDroid会首先基于Triplet Loss损失训练一个分类器, 然后利用该分类器来检测恶意软件. 因为图卷积网络可以聚合邻居特征并自动学习高效的特征表示, 所以本文选择图卷积网络作为SriDroid的分类器, 并在损失函数上选择了Triplet loss. Triplet loss是深度学习的一种损失函数, 通过对比样本的方式, 可以提升模型检测的精确度和鲁棒性. 具体如图 1所示: 针对一个输入样本a作为锚点样本, 首先获取一个正样本p和一个负样本n, 然后通过损失函数优化使得样本到正样本的距离小于到负样本的距离. 令margin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 对比损失最终的目标是: 使锚点样本a和正样本p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靠近, 与负样本n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拉远. 原理公式如下:

$ Los{s_{triplet}} = {\rm{max}}(distance(a, p) - distance(a, n) + {\rm{margin}}, 0). $

图卷积网络[47]由三大层次构成: 第1层次为输入层; 第2层次为隐藏层, 隐藏层内部由多个卷积层构成; 第3层次为输出层, 输出层由池化层和一个可以生成全局信息的全连接多层感知分类器构成. 隐藏层中, 卷积层的主要作用是抽取数据的主要特征, 减小数据的大小, 以达到降维的目的. 池化层则可以按照设定的规则实现最大池化或者平均池化, 从而起到降低数据维度的作用; 同时, 也可以使网络模型获得对抗小位移和抗形变的能力. 卷积与池化方法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 减少了模型的各项参数, 同时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关键特征.

SriDroid中, 图卷积网络的结构图如图 4所示, 其输入层接受的数据大小是(batch_size, node_num, feature_dim). batch_size为一个训练批次中图的个数, node_num为图中节点的个数, feature_dim为节点的初始特征向量维度.

图 4 SriDroid中的图卷积网络

具体实验中, 由于采用One-Hot编码, feature_dim等于抽象图数据库中所有节点总的种类数. 经过3层卷积操作后, 输出的数据大小为(batch_size, node_num, hidden_dim), hidden_dim指的是隐藏层单元数. 如图 1所示: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 首先将输入样本确定为锚点样本, 从训练集中随机获取与输入样本相同标签的数据作为正样本, 不同标签的数据作为负样本, 并将锚点样本、正样本和负样本的该输出层数据组合成样本对. 样本对的数据带入Triplet Loss损失函数计算损失后, 将会通过反向传播调整优化模型. 在得到训练好的模型后, 在预测阶段, 将该输出层的数据送入池化层. 池化层采用最大池化策略保留节点向量每个维度的最大值, 从而得到大小为(batch_size, hidden_dim)的数据. 最后, 全连接层会将hidden_dim的数据映射至分类的种类数, 从而获得模型预测的标签以用于判断应用是正常还是恶意.

3 实验分析

本节从以下4个方面对SriDroid进行实验测试, 包括有效性、鲁棒性和扩展性.

RQ1: SriDroid在检测恶意软件方面效果如何?

RQ2: SriDroid是否可以对抗代码混淆?

RQ3: SriDroid的运行开销是多少?

3.1 实验设置

实验的硬件环境采用AMD EPYC 7742 64-Core处理器, 256 GB内存, NVIDIA GeForce RTX 3090 GPU, 软件环境采用Ubuntu 20.04.4 LTS, PyTorch-1.12.1工具库.

为了测试SriDroid的效果, 实验从Virusshare[11]上随机下载了9 489个恶意应用, 同时从AndroZoo[10]上随机下载了10 757个正常应用, 从而构成了实验的数据集. 所有从AndroZoo下载的安卓应用会被送入VirusTotal[48]中, 经过扫描器进行扫描并返回扫描结果. 只有当所有扫描结果均显示应用为正常时, 应用才被认为是正常软件. 在训练和测试过程中, 实验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来进行实验和测试, 通过多次重复利用数据集以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 具体而言, 将数据集分为10份, 其中9份用来训练模型, 剩下1份用作测试进行模型评估, 重复10次直至每一份数据都经过测试评估. 最后, 实验对10次测试结果取平均值, 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由于在十折交叉验证法的过程中会随机生成多组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训练, 实验可以充分利用样本数据集以得到更为准确和稳定的评估结果. 此外, 实验采用了研究者广泛使用的一些指标来衡量SriDroid的检测效果, 分别为精确度(P, precision)、召回率(R, recall)、F-分数(F1)和准确率(A, accuracy). 为了实验的完整性, 本文从基于语法特征和基于语义特征的相关工作中分别选择了对比工具. 对于基于语法特征的工具, 本文主要选择了两个被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恶意软件检测系统; 对于基于语义特征的工具, 由于SriDroid是基于函数调用图的恶意软件检测系统, 因此在对比分析工具中也选择了两个基于函数调用图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 具体而言, 一共选择了4个安卓恶意软件检测系统作为对比系统, 具体为:

● PerDroid[12]: 一个基于权限分析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系统, 它通过分析安卓应用要求的权限来构建特征向量, 并以此来检测恶意软件;

● Drebin[20]: 一个基于权限、API、Intent等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系统, 它执行广泛的静态分析, 以便从应用程序中提取尽可能多的特征, 并将它们嵌入到联合向量空间中, 以检测恶意软件;

● MaMaDroid[9]: 一个基于图分析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系统, 它利用从函数调用图中获得的抽象函数调用序列来构建行为模型, 并以此进行恶意软件检测;

● IntDroid[49]: 一个基于亲密度分析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系统, 它通过分析应用函数调用图中敏感API和中心节点之间的亲密度来提取高效的语义特征, 并以此来检测恶意软件.

在参数选择方面, SriDroid在十折交叉验证的数据中选用前3组的数据进行超参数调试, 选取最佳结果的参数冻结后进行后续完整的实验, 具体的参数选择见表 2. 图卷积网络采用ReLU作为激活函数, Triplet Loss作为损失函数, Adma作为优化算法, 在0.005的学习率之下进行训练. 训练得到分类器之后, 在测试阶段, 实验使用训练好的分类器来检测新的样本.

表 2 图卷积网络的训练参数

3.2 RQ1: 有效性

为了对比分析不同工具的检测能力, SriDroid与对比工具在同样的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分析. SriDroid在实验过程中, 分别从class、package和family这3个抽象层级进行了实验, 结果分别记为SriDroid-class、SriDroid-package和SriDroid-family. 在SriDroid每一个层级的实验中, 都将Triplet Loss替换为交叉熵损失, 进行了对比实验, 记为SriDroid(CE), 具体的对比实验结果见表 3.

表 3 不同工具的对比实验结果

PerDroid是一个基于危险权限分析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 它应用3种不同的特征排序算法(互信息、相关系数和T-test)将现有安卓应用的权限进行了风险排序, 并将排序靠前的权限选为特征, 以此来检测恶意软件. 在本节中, PerDroid相关文献中公布的88个危险权限被选为特征来构建对比分析分类器.

表 3描述了PerDroid和SriDroid的对比实验结果, 从结果可以得知, SriDroid比PerDroid在恶意软件检测上的表现更优. 例如: PerDroid的F1和Accuracy只有93.85%和94.01%, 而SriDroid可以达到99.16%和99.17%. 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PerDroid未考虑安卓应用的语义信息而SriDroid保留了程序语义. Drebin是一个基于多特征分析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 它通过静态分析从Manifest文件和反汇编代码中尽可能地提取足够多的特征, 并以此来检测恶意软件. 尽管Drebin在F1和Accuracy上的表现比PerDroid更优, 但在各个评价标准上都不如SriDroid. 这是因为Drebin虽然提取了足够多的特征, 但其中包含了很多冗余和无效的特征; 而且Drebin没有考虑应用的图信息, 因此在程序语义信息的获取上是不够完整的.

MaMaDroid是一个基于图分析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 它从函数调用图中提取对应的抽象函数调用序列, 并以此作为特征进行分类. 这些抽象序列被用于构建马尔可夫链模型, 以表示函数之间的转移概率. 从表 3可以得知, MaMaDroid比PerDroid和Drebin表现得更好. 这主要是因为MaMaDroid将应用的语义信息转换成了对应的图模型, 考虑了程序的语义信息, 也因此有更好的检测效果. IntDroid在提取应用的函数调用图之后, 会视其为社交网络并采用中心性分析挖掘出其中的中心节点, 最后计算敏感API和中心节点之间的亲密度, 并以此为依据检测恶意软件. IntDroid与MaMaDroid类似, 都是基于函数调用图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 由于考虑了程序的语义信息, 其检测能力要优于PerDroid和Drebin. 但是由于MaMaDroid和IntDroid在计算特征时都只考虑了部分图结构信息, 损失了一些程序的语义特征, 因此仍有改进空间. 而SriDroid采用的图卷积网络通过聚合邻居节点的特征, 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图的结构信息和程序的语义信息, 并自动学习高效的特征表示, 从而更进一步地提升了检测效果.

通过对比SriDroid在不同抽象层级中的表现可以发现, 从family到packag再到class, SriDroid表现出的检测性能依次逐渐递增, 对应的抽象层级依次递减, 抽象图中包含的信息依次增多. 这一结果也与我们的预测相吻合, 训练数据的图中包含的信息越多, 训练出的分类模型也就会更精确. 通过对比SriDroid使用Triplet Loss和交叉熵损失下的表现可以发现, Triplet Loss通过与正负样本对的组合和对比进行训练, 能够进一步提升模型检测的准确性. 在不同的抽象层级中, 使用Triplet Loss进行训练的模型均表现出了更好的检测效果. 因此, 在后续实验中, 我们均采用class层级的抽象和Triple Loss作为训练loss而进行实验测试.

总体而言, 在有效性问题上, 得益于对图结构的提取和图卷积网络的使用, SriDroid能够更全面地考虑程序的语义信息, 在各个评价指标中均优于现有工作. 同时, 以class为图抽象层级和对Triple Loss的使用, 可以进一步提升检测效果.

3.3 RQ2: 鲁棒性

为了验证模型的鲁棒性, 即对抗代码混淆的能力, 本节使用一个代码混淆工具Obfuscapk[50]自动生成混淆应用, 并用这些混淆应用来测试SriDroid和对比工具. 具体而言, 实验一共选择了12种代码混淆方法, 分别是ClassRename、FieldRename、MethodRename、ConstStringEncryption、AssetEncryption、LibEncryption、ResStringEncryption、ArithmeticBranch、CallIndirection、Goto、Nop和Reorder. 表 4一一给出了这些代码混淆方法的功能描述.

表 4 实验选择的代码混淆方法

具体而言, 实验首先从数据集中的9 489个恶意应用中随机选择1 000个样本作为分析对象, 然后用Obfuscapk混淆工具将这些应用进行混淆, 选择的代码混淆方法见表 4, 最后使用已训练好的SriDroid以及其他对比分析工具来检测1 000个混淆之后的应用. 测试结果见表 5,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 PerDroid的鲁棒性最差, 只有72.6%的Recall. 这是因为它完全没有考虑任何程序的语义信息, 导致其在对抗代码混淆上效果很差. 此外, MaMaDroid和IntDroid的效果要更加理想一些. 这是因为它们是基于传统图分析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 将程序语义转换成调用图, 通过分析调用图来检测恶意软件, 使得它们具有更高的鲁棒性.

表 5 不同工具的抗混淆对比实验结果

此外, 从表 5的结果还可以看到: SriDroid在对抗代码混淆方面, 比PerDroid、Drebin、MaMaDroid和IntDroid都要更优, 这主要归功于SriDroid的抽象化和Triplet Loss的使用. 对比交叉熵损失的训练结果可以发现, Triplet Loss的应用提升了系统的抗混淆能力. 这是因为Triple Loss在训练过程中会更加关注样本之间的差距, 训练过程中, 在拉近相同类型样本之间距离的同时, 拉远了不同标签样本的距离, 并且引入更多的对比数据可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 从而整体上提升系统的抗混淆能力.

为了验证抽象化在鲁棒性方面的表现, 实验从测试的数据集中随机选择了100个样本, 然后计算其原始调用图和混淆调用图以及原始抽象图和混淆抽象图之间的相似度. 相似度的计算步骤为:

(1) 采用Node2Vec[51]技术将调用图的节点转换为对应的向量表示;

(2) 将所有节点的向量表示相加, 得到的向量作为调用图的向量表示.

没有采用图编辑距离的原因是: 因为调用图的节点数量过多, 计算图编辑距离时时间复杂度过大, 长达10个多小时的计算也无法得到一对样本的距离. 图 5展示了这100个样本的原始调用图和抽象调用图混淆前后的相似度,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 将函数调用图进行抽象化之后, 混淆前后的图相似度要更高, 其平均值为0.827; 而对于原始调用图, 混淆前后的平均相似度为0.722. 这个结果也验证了抽象图比原始图具有更高的抗混淆能力.

图 5 原始调用图和抽象调用图混淆前后的Cosine相似度

总体而言, 在鲁棒性问题上, 得益于图抽象化和Triplet Loss的使用, SriDroid相较于对比工具具有更强的抗混淆能力. 同时, 原始图及抽象图混淆前后的相似度对比结果, 也进一步验证了抽象化操作在提升鲁棒性上所发挥的作用.

3.4 RQ3: 扩展性

为了检测SriDroid的扩展性, 本文将实验数据集中的所有应用都选为测试对象, 包括10 757个正常软件和9 486个恶意软件. 给定一个新的安卓应用, SriDroid需要执行4个步骤来对其进行分析: (1) 静态分析提取函数调用图; (2) 图抽象化生成抽象图; (3) One-Hot编码初始化节点特征向量; (4) 恶意软件分类.

SriDroid的第1步是提取安卓应用的函数调用图. 图 6展示了SriDroid在20 243个安卓应用(10 757个正常软件和9 486个恶意软件)上提取调用图的运行开销. 对于95%以上的安卓应用, SriDroid可以在10 s内获得对应的函数调用图. 平均而言, SriDroid需花费大约3.02 s完成一个安卓应用的静态分析. SriDroid的第2步是将调用图进行抽象化. 如图 6所示: SriDroid在这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较少, 平均只需1.32 s即可完成一个函数调用图的抽象化阶段. SriDroid的第3步是采用One-Hot编码初始化节点特征向量, 这一阶段的运行开销最小,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SriDroid的最后一步是利用图卷积网络训练一个分类器, 并对测试集进行结果分类. 如图 6所示: SriDroid完成分类所需时间也很快, 平均0.25 s即可完成一个抽象图的分类.

图 6 不同阶段的运行开销

此外, 实验针对PerDroid、MaMaDroid、Drebin和IntDroid也进行了同样的运行开销评估. 如图 7所示: 对于PerDroid, 由于它只需要从安卓应用的Manifest中提取相关权限, 其运行开销在所对比的工具中最低, 只需大约6.27 s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分析; 对于Drebin, 由于它不仅要从Manifest中而且还要从反汇编代码中提取特征, 因此其运行开销较高, 大约需要33.9 s才能完成一个安卓应用的分析, 但是Drebin分类时所需内存是SriDroid的百倍以上, 这是因为它的特征向量维度超过了90 000; 对于MaMaDroid, 它平均需要约68.2 s完成整个分析, 同时, 由于其特征维度很大(115 600个特征), 故分类时要求的内存也很大; 对于IntDroid, 完成一次分析的平均开销为42.7 s, 相比之下, SriDroid只需4.6 s即可完成所有分析.

图 7 不同工具的运行开销

总体而言, 在扩展性问题上, 通过分析对比各个步骤的运行时间和所需内存可以发现, SriDroid相较于现有工作具有最低的运行开销, 也因此具有最好的扩展性能.

4 总结

在现有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技术中, 未考虑语义信息的方法鲁棒性差、效果不理想; 考虑语义信息的方法效果理想, 但扩展性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基于图卷积网络的抗混淆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SriDroid. 通过分析10 757个正常应用和9 489个恶意应用, SriDroid可达到99.17%的Accuracy, 而PerDroid、Drebin、MaMaDroid和IntDroid的Accuracy分别为94.01%、95.81%、96.13%和96.72%. 此外, 在对抗代码混淆的实验测试中, SriDroid可以达到97.4%的Recall, 而对比系统的Recall分别为72.6%、86.1%、87.2%和90.1%. 总体而言, SriDroid相较于现有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具有最高的检测精度、最快的检测速度和最好的抗混淆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 我们将对敏感API的筛选进行更细粒度的划分, 以优化抽象图的过程; 同时, 提取更多的语义特征(例如数据流)来构建更丰富的图模型, 并以此设计支持恶意软件家族分类的新工具; 最后, 考虑采用新的可解释图卷积网络来开发具有解释功能的恶意软件检测工具.

参考文献
[3]
Enck W, Ongtang M, McDaniel P. On lightweight mobile phone application certification. In: Proc. of the 2009 ACM Conf.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CCS 2009). 2009. 235-245. [doi: 10.1145/1653662.1653691]
[4]
Zhou YJ, Wang Z, Zhou W, Jiang X. Hey, you, get off of my market: Detecting malicious apps in official and alternative Android markets. In: Proc. of the 19th Annual Network and Distributed System Security Symp. (NDSS 2012). 2012. 1-13.
[5]
Feng Y, Anand S, Dillig I, Saswat A. Apposcopy: Semantics-based detection of android malware through static analysis. In: Proc. of the 22nd ACM SIGSOFT Int'l Symp. on Foundation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FSE 2014). 2014. 576-587. [doi: 10.1145/2635868.2635869]
[6]
Feng Y, Bastani O, Martins R, Dillig I, Aiken A. Automated synthesis of semantic malware signatures using maximum satisfiability. In: Proc. of the 24th Annual Network and Distributed System Security Symp. (NDSS 2017). 2017. 1-15. [doi: 10.48550/arXiv.1608.06254]
[7]
Gorla A, Tavecchia I, Gross F, Zeller A. Checking App behavior against App descriptions. In: Proc. of the 36th Int'l Conf.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CSE 2014). 2014. 1025-1035. [doi: 10.1145/2568225.2568276]
[8]
Chen X, Li C, Wang D, Wen S, Zhang J, Nepal S, Xiang Y, Ren K. Android HIV: A study of repackaging malware for evading machine-learning detection.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2019, 15: 987-1001. http://arxiv.org/pdf/1808.04218
[9]
Mariconti E, Onwuzurike L, Andriotis P, Cristofaroy ED, Rossy G, Stringhiniy G. MaMaDroid: Detecting Android malware by building Markov chains of behavioral models. In: Proc. of the 24th Annual Network and Distributed System Security Symp. (NDSS 2017). 2017. 1-16.
[10]
Allix K, Bissyandé TF, Klein J, Traon YL. Androzoo: Collecting millions of Android Apps for the research community. In: Proc. of the 2016 IEEE/ACM Working Conf. on Mining Software Repositories (MSR 2016). 2016. 468-471.
[11]
VirusShare. com—Because sharing is caring. https://virusshare.com/
[12]
Wang W, Wang X, Feng DW, et al. Exploring permission-induced risk in Android applications for malicious application detection.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2014, 9(11): 1869-1882. [doi:10.1109/TIFS.2014.2353996]
[13]
Li J, Sun LC, Yan QB, Li ZQ, Srisa-an W, Ye H. Significant permission identification for machine-learning-based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IEEE Tra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18, 7(14): 3216-3225. http://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8255798/
[14]
Aafer Y, Du W L, Yin H. Droidapiminer: Mining API-level features for robust malware detection in Android. In: Proc. of the 2013 Int'l Conf.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SecCom 2013). 2013. 86-103.
[15]
Zhao M, Ge FB, Zhang T, Yuan ZJ. AntiMalDroid: An efficient SVM-based malware detection framework for Android. In: Proc. of the 2nd Int'l Conf. on Information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ICICA 2011). 2011. 158-166. [doi: 10.1007/978-3-642-27503-6_22]
[16]
Zhu ZY, Dumitras T. FeatureSmith: Automatically engineering features for malware detection by mining the security literature. In: Proc. of the 2016 ACM SIGSAC Conf.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CCS 2016). 2016. 767-778. [doi: 10.1145/2976749.2978304]
[17]
Kouliaridis V, Potha N, Kambourakis G. Improving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through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In: Proc. of the 2020 Int'l Conf. on Machine Learning for Networking (ICMLN). 2020. 57-72. [doi: 10.1007/978-3-030-70866-5_4]
[18]
Cai L, Li Y, Xiong Z. JOWMDroid: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based on feature weighting with joint optimization of weight-mapping and classifier parameters. Computers & Security, 2021, 100: 102086. [doi:10.1016/j.cose.2020.102086]
[19]
Miao XC, Wang R, Xu L, Zhang WF, Xu BW. Security analysis for Android applications using sensitive pathidentification. Ruan Jian Xue Bao/Journal of Software, 2017, 28(9): 2248-226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ttp://www.jos.org.cn/1000-9825/5177.htm [doi:10.13328/j.cnki.jos.005177]
[20]
Arp D, Spreitzenbarth M, Hubner M, Gascon1 H, Rieck K. DREBIN: Effective and explainable detection of Android malware in your pocket. In: Proc. of the 21st Annual Network and Distributed System Security Symp. (NDSS 2014). 2014. 1-15.
[21]
Daoudi N, Allix K, Bissyandé TF, Klein J. A deep dive inside Drebin: An explorative analysis beyond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scores. ACM Trans. on Privacy and Security, 2022, 25(2): 1-28.
[22]
Liu W. Research on a method of security detection for Android based on intent.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2019, 29(5): 102-10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JFZ201905022.htm
[23]
Chao F, Yang Z, Du XH, Han B. Classified risk assessment method of Android application based on multi-factor clustering selection. Chinese Journal of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2021, 7(2): 161-17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XAQ202102016.htm
[24]
Teufl P, Ferk M, Fitzek A, Hein D, Kraxberger S, Orthacker C. Malware detection by applying knowledge discovery processes to application metadata on the Android market (Google Play).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2016, 9(5): 389-419. [doi:10.1002/sec.675]
[25]
Fan M, Luo XP, Liu J, Nong C, Zheng QH, Liu T. CTDroid: Leveraging a corpus of technical blogs for Android malware analysis. IEEE Trans. on Reliability, 2019, 69(1): 124-138. [doi:10.1109/TR.2019.2926129]
[26]
Pandita R, Xiao XS, Yang W, Enck W, Xie T. WHYPER: Towards automating risk assessment of mobile applications. In: Proc. of the 2013 USENIX Security Symp. (USENIX Security 2013). 2013. 527-542.
[27]
Chen K, Wang P, Lee Y, Wang XF, Zhang N, Huang HQ, Zou W, LiuP. Finding unknown malice in 10 seconds: Mass vetting for new threats at the Google-play scale. In: Proc. of the 24th USENIX Security Symp. (USENIX Security 2015). 2015. 659-674.
[28]
Zhang M, Duan Y, Yin H, Zhao Z. Semantics-aware Android malware classification using weighted contextual API dependency graphs. In: Proc. of the 2014 ACM SIGSAC Conf.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CCS 2014). 2014. 1105-1116. [doi: 10.1145/2660267.2660359]
[29]
Wu Y, Zou D, Yang W, Li X, Jin H. HomDroid: Detecting Android covert malware by social-network homophily analysis. In: Proc. of the 30th ACM SIGSOFT Int'l Symp. on Software Testing and Analysis (ISSTA 2021). 2021. 216-229. [doi: 10.1145/3460319.3464833]
[30]
He Y, Liu Y, Wu L, Yang ZQ, Ren K, Qin Z. MsDroid: Identifying malicious snippets for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IEEE Trans. on Dependable and Secure Computing, 2022, 1-16. [doi:10.1109/TDSC.2022.3168285]
[31]
Hou SF, Ye YF, Song YQ, Abdulhayoglu M, et al. Hindroid: An intelligent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structured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 In: Proc. of the 25th ACM SIGKDD Int'l Conf. on Knowledge Discovery & Data Mining (KDD 2017). 2017. 1507-1515. [doi: 10.1145/3097983.3098026]
[32]
Wu Y, Li X, Zou D, Yang W, Zhang X, Jin H. MalScan: Fast market-wide mobile malware scanning by social-network centrality analysis. In: Proc. of the 34th IEEE/ACM Int'l Conf. on 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 (ASE 2019). 2019. 139-150.
[33]
Yumlembam R, Issac B, Jacob SM, Yang LZ. IoT-based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using graph neural network with adversarial defense.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22, 1-13. [doi:10.1109/JIOT.2022.3188583]
[34]
Crussell J, Gibler C, Chen H. Attack of the clones: Detecting cloned applications on Android markets. In: Proc. the 17th European Symp. on Research in Computer Security (ESORICS 2012). 2012. 37-54. [doi: 10.1007/978-3-642-33167-1_3]
[35]
Arzt S, Rasthofer S, Fritz C, Bodden E, Bartel A, Klein J, Traon YL, Octeau D, McDaniel P. Flowdroid: Precise context, flow, field, object-sensitive and lifecycle-aware taintanalysis for Android Apps. In: Proc. of the 2014 ACM SIGPLAN Conf. on Programming Languag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LDI 2014). 2014. 259-269. [doi: 10.1145/2666356.2594299]
[36]
Wang L, He DJ, Li L, Feng XB. Sparse framework based static taint analysis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9, 56(3): 480-49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FYZ201903003.htm
[37]
Ma K, Guo SQ. Security analysis of the third-party SDKs in the Android ecosystem. Ruan Jian Xue Bao/Journal of Software, 2018, 29(5): 1379-139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ttp://www.jos.org.cn/1000-9825/5497.htm [doi:10.13328/j.cnki.jos.005497]
[38]
Li L, Bartel A, Bissyande T, Klein J, Traon YL, Arzt S, Rasthofer S, Bodden E, Octeau D, McDanielP. ICCTA: Detecting inter-component privacy leaks in Android Apps. In: Proc. the 37th Int'l Conf.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CSE 2015). 2015. 280-291.
[39]
Octeau D, Luchaup D, Dering M, Jha S, McDaniel P. Composite constant propagation: Application to Android inter-component communication analysis. In: Proc. of the 37th Int'l Conf.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CSE 2015). 2015. 77-88.
[40]
Nan YZ, Yang M, Yang ZM, Zhou SF, Gu GF, Wang XF. UIPicker: User-input privacy identification in mobile applications. In: Proc. of the 24th USENIX Security Symp. (USENIX Security 2015). 2015. 993-1008.
[41]
Huang JJ, Li ZC, Xiao XS, Wu ZY, Lu KJ, Zhang XY, Jiang GF. SUPOR: Precise and scalable sensitive user input detection for Android Apps. In: Proc. of the 24th USENIX Security Symp. (USENIX Security 2015). 2015. 977-992.
[42]
Enck W, Gilbert P, Han S, Tendulkar V, Chun BG, Cox LP, Jung J, Msdaniel P, Sheth A. TaintDroid: An information-flow tracking system for realtime privacy monitoringon smartphones. ACM Trans. on Computer Systems, 2014, 32(2): 1-29. [doi:10.1145/2619091]
[43]
Hornyack P, Han S, Jung J, Schechter S, Wetherall D. These aren't the droids you're looking for: Retrofitting Android to protect data from imperious applications. In: Proc. of the 2011 ACM SIGSAC Conf.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CCS 2011). 2011. 639-652. [doi: 10.1145/2046707.2046780]
[44]
Desnos A. Androguard: Reverse engineering, malware and goodware analysis of Android applications. BlackHat, 2013.
[46]
Gong L, Li Z, Qian F, Zhang ZF, Chen QA, Qian ZY, Lin H, Liu YH. Experiences of landing machine learning onto market-scale mobile malware detection. In: Proc. of the 2020 European Conf. on Computer Systems (EuroSys 2020). 2020. 1-14. [doi: 10.1145/3342195.3387530]
[47]
O'Shea K, Nash R. An introduction to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rXiv: 1511.08458, 2015.
[48]
VirusTotal: Analyze suspicious files and URLs to detect types of malware, automatically share them with the security community. https://www.virustotal.com/gui/home/upload
[49]
Zou D, Wu Y, Yang S, Chauhan A, Yang W, Zhong JY, Dou SH, Jin H. IntDroid: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based on API intimacy analysis. ACM Tra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thodology, 2021, 30(3): 1-32. http://dl.acm.org/doi/10.1145/3442588
[50]
Aonzo S, Georgiu GC, Verderame L, Merlo A. Obfuscapk: An open-source black-box obfuscation tool for Android Apps. SoftwareX, 2020, 11: 100403. [doi:10.1016/j.softx.2020.100403]
[51]
Grover A, Leskovec J. Node2Vec: Scalable feature learning for networks. In: Proc. of the 22nd ACM SIGKDD Int'l Conf.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KDD 2016). 2016. 855-864. [doi: 10.1145/2939672.2939754]
[1]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50次). http://www.cnnic.net.cn/
[2]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 2021年度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 https://pop.shouji.360.cn/safe_report/Mobile-Security-Report-202206.pdf
[19]
缪小川, 汪睿, 许蕾, 张卫丰, 徐宝文. 使用敏感路径识别方法分析安卓应用安全性. 软件学报, 2017, 28(9): 2248-2263. http://www.jos.org.cn/1000-9825/5177.htm [doi:10.13328/j.cnki.jos.005177]
[22]
刘玮. 一种基于意图的安卓应用安全检测方法研究.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9, 29(5): 102-10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JFZ201905022.htm
[23]
超凡, 杨智, 杜学绘, 韩冰. 基于多因素聚类选择的Android应用程序分类风险评估方法.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 2021, 7(2): 161-17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XAQ202102016.htm
[36]
王蕾, 何冬杰, 李炼, 冯晓兵. 基于稀疏框架的静态污点分析优化技术.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9, 56(3): 480-49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FYZ201903003.htm
[37]
马凯, 郭山清. 面向Android生态系统中的第三方SDK安全性分析. 软件学报, 2018, 29(5): 1379-1391. http://www.jos.org.cn/1000-9825/5497.htm [doi:10.13328/j.cnki.jos.005497]
[45]